溫室效應讓地殼及海洋溫度升高,地殼膨脹擠壓,所以地震愈來愈頻繁也愈猛烈,您住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難逃地震的傷害;小心不要被地震淘汰!以下是一位美國活菩薩苦心為文要救各位,請勿枉費他的一番善心!
我叫道格•庫普(Doug Copp)。是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救援小組─美國國際救援小組(ARTI)的首席救援者,也是災難部經理。
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在地震中挽救生命。

我曾經和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成立的各種救援小組一起工作過,曾在875個倒塌的建築物裡爬進爬出。在聯合國災難減輕(UNX051-UNIENET)小組中我擔任了任期兩年的專家。從1985年至今,除非同時發生了多個災禍,我幾乎參與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。
1996年,我們用我創立且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製作了一部電影。土耳其政府、伊斯坦布爾市、伊斯坦布爾大學及ARTI聯合製作了這部科學研究影片。
1996年,我們用我創立且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製作了一部電影。土耳其政府、伊斯坦布爾市、伊斯坦布爾大學及ARTI聯合製作了這部科學研究影片。
我們模擬摧毀了一座學校,和一個裡面有20個人體模型的房屋。10個人體模型用「蹲下和掩護」方法,另外10個模型使用我的「生命三角」的求生方法。
模擬地震發生後,我們通過倒塌的碎石慢慢進入建築物,並拍攝和記錄了結果。
在一個可直接觀察到及科學的條件下,這部電影拍攝了我使用的求生技術。結果顯示那些用「蹲下和掩護」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,而那些使用「生命三角」的人能夠達到100%存活率。已有上百萬人在土耳其和歐洲、美國、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看過這部片子。
我曾進入的第一個建築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個學校。每個孩子都在課桌底下。每個孩子都被壓扁了。他們如能挨著課桌的走道里他們躺下,就有生還的希望。我不知道孩子們怎麼會被誤導要躲在某物體的下面。
簡單地說,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,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。這個空間就是被我稱作的「生命三角」。物體越大,越堅固,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。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,這個空間就越大,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下次,你在電視裡觀看倒塌的建築物時,數一數這些形成的「三角」。你會發現到處都有這些三角。在倒塌的建築物裡,這是最常見的形狀。幾乎到處都有。我培訓Trujillo(人口約為75萬人的地方)的消防部門,教導人們如何求生,如何照顧他們的家人,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。
Trujillo消防部門的救援總負責人是Trujillo大學教授。他陪伴我同行,他說:「我叫Roberto Rosales,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。我11歲時,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築物裡。就是發生在1972年的那場地震中,當時有7萬人死亡。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車旁的『生命三角』保住了生命。我的朋友們,躲在床下,桌子下的人都死了,我可以稱作是『生命三角』活生生的例子,而我那些朋友是「蹲下和掩護」的例子。」
道格觀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項要領:
◣當建築物倒下時,每個只「蹲下和掩護」的人都幾乎全被壓死了。而那些躲到物體,如桌子,或汽車下躲避的人也總是受到了重傷或死亡。
◣貓,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,會自然地蜷縮起身體。地震時,你也應這麼做。這是一種安全的本能。而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便可做到。靠近一個物體,一個沙發,或一個大物體,結果它僅受到輕微的擠壓。
◣在地震中,木質建築物最牢固。木頭具有彈性,並且與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動。如果木質建築物倒塌了,會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間,而且,木質材料密度最小,重量最小。磚塊材料則會破碎成一塊塊更小的磚。磚塊會造成人員受傷,但是,被磚塊壓傷的人遠比被水泥壓傷的人數要少得多。
◣如晚上發生地震,而你正在床上,你只要簡單地滾下床。床的周圍便是一個安全的空間。
◣如地震發生,你正在看電視,不能迅速地從門或窗口逃離,那就在靠近沙發,或椅子的旁邊躺下,然後蜷縮起來。
◣大樓倒塌時,被發現很多人在門口死亡。這是怎麼回事?如你站在門框下,當門框向前或向後倒下時,你會被頭頂上的屋頂砸傷。如門框向側面倒下,你會被壓在當中,所以,不管怎麼樣,你都會受到致命傷害!
◣千萬不要走樓梯,因樓梯與建築物搖晃頻率不同,樓梯和大樓的結構物會不斷發生個別碰撞。人在樓梯上時,會被樓梯的台階割斷,會造成很恐怖的毀傷!就算樓梯沒有倒塌,也要遠離樓梯,哪怕不是因為地震而斷裂,還會因為承受過多的人群而坍塌。
◣儘量靠近建築物的外牆或離開建築物。靠近牆的外側遠比內側要好。你越靠近建築物的中心,你的逃生路徑被阻擋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◣地震時,在車內的人會被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,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發生的事情。San Francisco地震無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車內。其實,他們可簡單地離開車輛,靠近車輛坐下,或躺在車邊就可以了。所有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3英呎高的空間,除非車輛是被物體垂直落下。
◣我發現,在報社或辦公室裡堆有很多報紙的地方,通常會好些,因為報紙不受擠壓。你在紙堆旁可找到一個比較大的空間。
以下圖示生命三角













也許哪天會用到這些知識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